期刊名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办日期: 1987年

刊期: 双月刊
主管部门: 桂林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主 编:谢 明

副主编:秦初生

电话: 0773-3975099(文科编辑室);0773-3975100(理科编辑室);0773-3975098
电子信箱: glxbbjb@126.com

传真:0773-397509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5-1302/Z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1-7070

访问量:232601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

  • 桂师英烈崇高品质及其育人实践路径

    于群华;朱琼芳;张俊杰;

    桂林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在1938—1949年间,以毛文彦、蒋昌斌等一批英烈为代表,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探求真理、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勇于斗争、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勇担使命、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这些崇高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充分发挥桂师英烈崇高品质的育人价值,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深入挖掘和整理桂师英烈事迹,夯实史料基础;其次,将这些事迹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强化学生对桂师英烈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最后,通过新媒体传播桂师英烈事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2025年04期 v.39;No.16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地方高师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与建设路径

    刘薇;彭秋萍;

    地方高师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地方高师院校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政府、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等单位建立相互促进的育人平台。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路径,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推动专业建设的有效形式,促进资源利用的有效平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要素包括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资源协同和育人实践协同。为此,构建地方高师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推动“人才培养”和“红色传承”全面融合,推进“校外衔接”与“校内联动”主动融合,聚焦“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双向融合,致力于“红色育人”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促进“源头活水”与“活态传承”全面融合。

    2025年04期 v.39;No.162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高校思政课讲好劳模故事的三维探讨

    张建彬;

    高校思政课讲好劳模故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展现思政课特色优势的有效路径和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于讲好劳模故事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政课应聚焦劳模故事蕴含的精神高度、实践深度和社会广度,深刻阐释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实践力量、道德典范和社会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视角拓宽、内容编排、语言表达、叙事策略等维度深入思考,进一步探索讲好劳模故事的实践路径,为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2025年04期 v.39;No.162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旨归、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冯广辉;黄江歌;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为一体的重要场域,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在育人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并发挥独特的作用。高校应当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健全机制保障体系、驱动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4期 v.39;No.162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旅游·社会·文化研究

  • 商业休闲综合体休闲者感知价值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以许昌市M商业休闲综合体为例

    罗艳菊;裴一凡;

    本文以许昌市M商业休闲综合体的休闲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范式对采集的网络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并遵循量表开发的规范步骤建立商业休闲综合体休闲者感知价值量表。在此基础上,基于CAC(认知-情感-意动)理论,引入感知价值、心理收益、场景体验、公民行为等变量,构建商业休闲综合体休闲者感知价值影响公民行为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提出的假设,结果表明:商业休闲综合体休闲者的感知价值对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休闲者场景体验、心理收益在感知价值与公民行为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休闲者场景体验通过心理收益在感知价值与公民行为之间产生多重中介效应。

    2025年04期 v.39;No.162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实践探索——以《阿楚姑娘》为例

    郭泓希;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阿楚姑娘》在音乐结构上既符合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规律,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起承转合”的艺术思维,在旋律创作中融合现代流行音乐的流畅性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以进阶为主的审美取向,在歌词创作上实现叙事性与抒情艺术的统一,在演唱技巧上结合声音控制技巧与传统艺术处理,在编曲配器方面实现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的和谐共存。这种多维度的融合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探索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提供了有益借鉴,对推动中国音乐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5年04期 v.39;No.162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场域融合视角下广西传统技艺类非遗文旅新界面视觉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

    章婷;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背景下,广西传统技艺类非遗需通过创新视觉设计适应现代文旅市场需求。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提出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线上与线下等场域融合的广西传统技艺类非遗文旅新界面视觉设计策略,并以“广西三月三”中传统技艺类非遗文旅策划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旨在通过视觉设计将广西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审美、旅游体验相结合,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非遗文旅新界面。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激活文化基因、塑造产业形象、打造消费场景,还能推动广西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满足当代文旅市场的需求,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025年04期 v.39;No.162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 基于产业链的食品药品专业群综合实验教学体系革新与实践——以罗汉果产业链为例

    谢明;方毅林;邹碧群;

    本文以食品药品专业群教学改革为核心,围绕罗汉果产业链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如何革新食品药品专业群综合实验教学体系。针对食品药品专业群实验教学内容与产业融合不足的核心问题,以罗汉果产业链资源为载体,构建“产教融合”导向的综合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分析罗汉果种植、绿色提取、制剂开发及质量控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创造性地实施“基于罗汉果产业链”的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整合罗汉果种植、提取、制剂研发及质量控制等产业链环节的知识与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研究的实施为地方特色产业赋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推广的“教学—产业链—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范式。

    2025年04期 v.39;No.162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学建模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龙腾;钟美娇;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度不高、实验课程与工程应用衔接不够紧密、仪器设备的局限等问题,分析了数学建模可推动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融合发展、数学建模思维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建模应用易搭建多功能实验平台,提出运用数学建模丰富教学方法、运用数学建模拓展教学内容、数学建模融入课程的评价等策略,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

    2025年04期 v.39;No.162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 正交试验法优化杨桃百香果复合果汁饮料配方研究

    蒙芳;黄香凌;

    本研究以杨桃和百香果作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表作为评测标准,探讨杨桃百香果复合果汁饮料的调配工艺。本研究通过设计5个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百香果果汁、果葡糖浆、白砂糖、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的最佳添加量;通过设计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杨桃百香果复合果汁饮料调配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百香果果汁的添加量为10.0%,果葡糖浆的添加量为14.0%,白砂糖的添加量为8.0%,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1%,柠檬酸钠的添加量为0.1%;添加0.2%琼脂的杨桃百香果果汁复合饮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025年04期 v.39;No.16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桂林教育论坛

  • 小学民族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困境与实践取向

    史能兴;

    小学民族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是小学以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为主体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的活动,具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等潜在价值。本文根据系统性考察,发现民族艺术校本课程开发面临实践层面学生主体的缺位、理论层面评价对体验的遮蔽、机制层面系统性不够与过程性不强等三重困境。为此,需关注情感与体验,重视学生与过程,明确小学民族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体验价值生成实践取向,从而在价值主体上坚持学生取向、在目的上坚持过程取向、在评价上坚持体验取向、在结果上坚持情感取向,如此方能突破困境,实现其教育价值。

    2025年04期 v.39;No.162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秦初生;杨红秀;吕志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跨学科开发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跨学科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意蕴体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科知识整合、彰显学校特色及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此,跨学科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可沿着“三化”支撑、“三元”协同展开。“三化”支撑主要包括地域化、校本化、审美化。“三元”协同主要包括主体协同,形塑校本课程开发合力;场域协同,拓宽校本课程开发空间;资源协同,集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由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推进学校课程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的实施,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2025年04期 v.39;No.162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绘本融入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好饿的毛毛虫》为例

    陈煊;

    绘本在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智力障碍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智力障碍学生认知发展滞后且抽象思维薄弱,伴有语言表达障碍、感知觉反应迟缓,以及情绪易波动、行为模式固化等特殊认知与心理行为特征,因此应选择画面色彩鲜明、情节简单重复的绘本内容,设计包含多感官参与、步骤分解清晰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美术技能、手眼协调能力和任务完成度。绘本的选择需紧密贴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活动应注重操作的简易性和成果的即时可见性,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025年04期 v.39;No.162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核心素养背景下网络画板赋能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蒋君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网络画板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动态数学学科教学工具,集成了多种绘图功能,具备数据分析和反馈功能,还支持实时协作、远程教育和资源共享等,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画板能够将数学抽象概念可视化,支持数学建模与探究式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实践表明,网络画板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25年04期 v.39;No.162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混合式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廖金梅;莫岚;

    “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课程理念之一,强调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以其灵活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活力。混合式教学在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方面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融合创新,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数字化资源预学和情境化任务驱动,强化了“教”与“学”的联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三是优化评价方式,构建“知识应用—能力迁移—价值认同”的三维评价目标体系,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可视化,使评价结果能够反向驱动教学改进。为此,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巩固三个维度的实践路径,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以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2025年04期 v.39;No.16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