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副词“对”的存在及来源Study on the Existence and the Origin of “Dui” as an Adverb in Modern Chinese
于二慧
摘要(Abstract):
现代汉语"对"有作为副词的语法表现,"对"作为副词存在应该得到认可。同时,在以"对+V"结构形成的动词中,"对"是副语素。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唐代以后的古汉语"对"修饰动词的现象就大量出现,且有少量成为了参与构词的副语素,它们都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在汉语双音节化的过程中,"对"的使用频率、"对+X"形成句法结构、"对"作为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对其形成及参与构词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大量语料为基础,证明副词"对"的存在,并分析"对"的词汇化现象。
关键词(KeyWords): “对”;词汇化;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向外走,向内看——加强对外汉语本土文化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项目编号:JYB2017351)
作者(Author): 于二慧
DOI: 10.16020/j.cnki.cn45-1302/z.2017.03.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 [2]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5).
- [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 [4]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1).
- [5]陈昌来.论现代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3).
- [6]陈昌来.副词“一直”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 [7]陈昌来.试论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2(4).
- [8]周勺,邵静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1).
- [9]刘绍忠,张平.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上)[J].柳州师专学报,2004(4).
-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11]Humboldt.W.von.On Language[M].Trans.P.Henth.Cambridge:CUP,1988.
- [12]Meillet.A.1912.Lé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s.Scientia12.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