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办日期: 1987年
刊期: 双月刊 主管部门: 桂林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主 编:谢 明
副主编:秦初生
电话: 0773-3975099(文科编辑室);0773-3975100(理科编辑室);0773-3975098 电子信箱: glxbbjb@126.com
传真:0773-397509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5-1302/Z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1-7070
桂林石刻书法的艺术特点鲜明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艺术特点在外观上表现为长短各异、巨微有别的丰富形制,一碑一貌的多样风格,书家专场的独有特色;在书法本体上表现为隶书庄谐互见、楷书活脱自然、行书率意奔放、篆书入古出新、草书圆通练达,五体纷呈、各放异彩。桂林石刻书法保存了历代许多书法名家、社会名流的仅有作品,弥足珍贵;其数量大且艺术价值高,是书法传承的难得宝藏;石刻因自然而生,最终又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深刻诠释了桂林旅游城市之文化内涵。
大圩古镇作为广西四大名镇之一,具有培养人的生态真之意识、生态善之意识、生态美之意识的教育价值。古镇生态真之教育价值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生态认知。古镇生态善之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践行顺应自然、向善而行的道德观以维护古镇的水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人们以平等友爱的伦理观关怀自然、善治环境。古镇生态美之教育价值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在古镇圩市情景交融的审美活动中,感受万物一体、真善美统一的审美意蕴,回归生意盎然的精神家园。
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不同的媒介融为一体,形成了融媒体这一新型媒体运作模式,其多元化主体、碎片化内容、个性化推荐、互动式传播、立体化呈现、智能化管理等特点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融媒体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必须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美感的教育内容,必须注重各类媒体的互融互通、优势互补,从而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本文结合广西民俗文化和民宿旅游发展现状,探究民俗文化和民宿旅游融合思路,通过与市场契合、与资源整合、与科技融合等方式,提出打造民宿集群旅游目的地、组建民宿博物馆、创新民宿文创产品、推广“互联网+”宣传模式等对策,以促进广西民宿旅游发展。
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是壮乡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对外传播大多遵循传统原生路径,即通过以现场搭建简易舞台为实物依托、以剧组人员唱念做打为媒介、以现场即兴表演为主要方式,较少注重戏剧演出的时空传播。优化与创新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传播路径,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线上线下传播方式相结合,提高木偶戏的市场知名度,打造提线木偶戏文创产品,以实体媒介带动地区文化发展。
农转居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其社区治理也有特殊性。本文以X社区为个案,探索农转居社区治理方式,坚持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为目标导向,在实践中总结农转居社区治理的“五个一”模式和坚持“三个相结合”(即坚持社会工作者主导性和社区居民主体性相结合,坚持专业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为社区治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验,为农转居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敦煌飞天的现存史料、造型艺术,从首饰设计角度出发,提取飞天符号中的“神、形、意”等抽象元素和线条、色彩等具象元素,设计飞天胸针形象,力图为传统飞天艺术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寻找可行性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农业多元人才是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本文从农业双创人才培养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培养农业双创人才的必要性,探讨了农业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农业双创人才的创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择取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以《平果壮族嘹歌》原文和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原文与英译文之间的转换,探讨译者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获得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的长存。
陶丽群是近年来创作非常活跃的广西作家,她的小说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经历、创伤和情绪。陶丽群的小说具有“冷”“热”融合的风格,在“冷”的氛围下,她描写的人物总是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解脱。陶丽群对坚韧、人性美、亲情修复的书写使作品展示了生活的“热”,使其小说具有较浓的人文关怀。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章回小说批评中的“气”范畴成熟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使用频率不高、无法独立使用及内涵的泛化等方面。根据其对应内容,可从作家之“气”、形象之“气”、文本之“气”三个层面加以观照。基于此,本文从文体特性、小说观念及创作范式三个方面切入,考察章回小说批评中的“气”范畴,探寻其生成、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
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象传译是有效构建以及再现译诗意境美的关键。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法,选择苏轼《定风波》英译的两个版本,从意象的生成、意象的表现、意象的传达、意象的翻译等角度展开探讨,为诗词英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英语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岗位胜任力的描述,提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一三五”课程体系,即“一个全程”“三维模式”“五能模块”,并对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一三五”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展开讨论,以期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教师作出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深入,线上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探讨了商务中文线上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念,主要有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共享学习资源等;总结了在商务中文线上学习共同体建设进行具体设计与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效:学习者初步形成了共同学习愿景;课程资源共享及合作学习形式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商务中文线上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
丽水地方高校在浙西南科创中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衔接浙西南科创中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综合实力较弱、优势学科需进一步释放、衔接机制不畅通等现实困境,通过建设优势学科群衔接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转化能力衔接科技成果落地、完善科研协同创新制度建设衔接产业化等途径衔接浙西南科创中心发展势在必行。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本文以高中音乐教学为依托,融入灵山县“非遗”烟墩大鼓音乐元素,提出课前整合本土资源、强化师资团队,课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课后加强第二课堂实践,强化品牌意识这三项具体的教学措施,以达到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本文探讨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构建“课题—课堂—成长”为一体的教师成长范式,探索“融合—阐释—赋能”为一体的理论转化形式,实施“培训—实践—展示”为一体的成果推广方式,以有效解决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学成果转化,提升广西初中语文教师单元教学水平。
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其自成曲调、情通古人、修身养性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吟诵阅读法的特点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认为吟诵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一步从诵读“诗韵”、启引“诗思”、体悟“诗心”、践履“诗行”四个方面探究吟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为探讨幼儿园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课堂管理能力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对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200名幼儿园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5份。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幼儿园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课堂管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680,P<0.05),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计划、班级管理、家园合作3个维度对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有46.5%的预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