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办日期: 1987年
刊期: 双月刊 主管部门: 桂林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主 编:谢 明
副主编:秦初生
电话: 0773-3975099(文科编辑室);0773-3975100(理科编辑室);0773-3975098 电子信箱: glxbbjb@126.com
传真:0773-397509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5-1302/Z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1-7070
从桂师在全州建立第一个党小组到桂林抗日暑宣队、广西(桂师)学生军的成立,再到全州抗日武装斗争以及轰轰烈烈的全灌武装起义,在桂北大地上处处都活跃着桂师学生的身影。桂北武装起义领导小组成员大多数都在桂师工作和学习过。桂师力量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桂林出版业抓住人员、工厂和文化机构内迁的机遇,再利用省会城市地位、岩溶地貌和交通便利三种条件,使其发展远远领先柳州、南宁、梧州等城市,在整个抗战后方排行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但随着日军进犯,桂林作为抗战后方城市的地位丧失,机构、工厂纷纷外迁,人员疏散,交通破坏,致使出版业迅速衰落。可见,不同地理环境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而地理环境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桂林抗战时期出版业的兴衰就充分佐证了这一点。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构建了各自独特的话语方式。桂林结合当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良好契机,深挖城市话语特色,将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提供了源源动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着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和新风险,多次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维护",这是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和现实依据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维护"的三重维度,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增强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从而进一步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和时间检验的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承担着基础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伟大而又充满艰辛,离不开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离不开强有力的价值引领。"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应然状态",在新时代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焕发着耀眼的价值光芒。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社会上的封建复古逆流感到痛心,对满脑子封建帝制思想的中老年一代感到失望,便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寄托在新一代青年身上。他曾发表多篇以青年为主题的文章,阐述他的青年爱国主义思想。主要内容有:一是寄爱国理想于青年的缘由;二是青年的身心健康是爱国主义的首要条件;三是青年的爱国心与自觉心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素;四是青年修炼心智、笃行自好是爱国主义的根本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极其重要的工作。在信息化浪潮中,师范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遭遇多元文化冲击、师范生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而微信公众号自带的意识形态属性,为师范院校开展融媒体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引领提供了可能。规避公众号运营中权威性、实用性、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以师德提升为目标、资源整合为载体、团队建设为抓手,可全面提升师范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寄托着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这一思想的乡村大众化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重中之重。乡村作为这一思想大众化中的践行领域,如何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如何依据农民群体认知的特殊性将这一思想融入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立足当前农民群体的现状,可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民群体的认知特点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三个层面,分别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乡村大众化路径。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本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提出和阐述了"为政以德"的社会治理思想,并从思想基础、逻辑起点、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其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也给予海洋足够的关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海洋观。随着民主革命实践的不断发展,孙中山海洋观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再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其海洋观主要包括唤醒国民海洋意识、收复海关管理权、建设强大海军、发展海洋经济等。孙中山海洋观对培养新时代国民的海洋意识、树立新海洋观、提升国际海洋话语权、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在基础教育传承中出现师资匮乏、教学滞后、实践活动缺失等问题。通过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构建学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源、建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学校等路径,可以在基础教育中有效地实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
瑶族典籍是瑶族民俗、历史、生活、宗教和信仰等文化的载体。典籍内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文章以具有瑶族文化代表性的民歌总集《盘王大歌》的英译研究为例,进一步探究该瑶族典籍外译的功能、意义及其翻译策略,以此展望并推进该少数民族典籍外译的发展进程,全方位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桂北少数民族体育在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节庆活动、赛事体育及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丰富的全民健身内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增加民族文化交流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哲学教学语言中的诗意表达主要体现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意旨,具有情感性、主观性和深远的意境等特征。诸特征与哲学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哲学的诗意表达因此得以实现。教育者拥有真情实感,案例化教学和修辞的运用是诗意表达的前提。
都德《最后一课》的情感意蕴在母语的失去与依恋的张力中得以显现,其所蕴含着的浓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意蕴,震撼心灵,刻骨久远。从语言学视角观照该文,更能洞悉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语言既标识了人存在的根本属性,也凸显了人的精神情感特征,同时还是灵魂的居所。人一旦失去了语言,也就失去了持存的根基,情感无所凭借,灵魂无所归宿,因此也就滋生出无尽的悲怆、迷惘与无助之感。
隐喻具有构建认知域的功能,能够作为认知工具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政治话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探讨习近平2019年国事访问演讲及文章中所使用的政治话语隐喻及其翻译策略所达到的效果,并对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如何同时保持特色和译本的可接受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为处理政治话语隐喻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及实证语料。
近十年来,中国网络小说在泰国火热传播,形成了"言情小说""侠型小说""科幻小说"三足鼎立的局势。出版社的线下出版与营销策略迅速推动了网络小说的译介,译者对翻译的热爱、执着与信心为网络小说的译介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读者的热情与好奇为网络小说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指明了方向。研究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外的译介与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妖女》是英国当代女性戏剧家卡里尔·丘吉尔一部颠覆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作品从多位女性角色的对话出发,通过夸张的情节、凌乱的话语和错综复杂的叙事时空转换,展现了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女性与自然的异化形象。作品以寓言式的笔触揭露了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暗示了人类自我毁灭的结局,凸显了对自然生态和女性命运发展的深切关怀。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穆时英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底层生存者在现代文学史引起关注。由于教育的限制,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情绪,其身体也在无助的挣扎中被烙下了社会与命运的印迹。从抗争的身体、被惩罚和摧残的身体、底层女性的身体等存在方式进行解读,能够发掘穆时英小说新的叙事价值。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青年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育的目标是倡导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人",青年教育的内容是包括人格与品行、求知与智慧、身心健康、劳动生活、美的教育等在内的"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的方法是倡导学生身体力行与自觉自动。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为:科学把控青年成长成才的航向目标;全面指导青年健康发展的多维层面;有效促进青年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创新青年教育的话语接受范式。
广西职业教育艺术教育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对广西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地的建设以广西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水平艺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中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理论上研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和方法,实践上探索广西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就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教"改革以及现代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
探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对其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需求不平衡、教学课程滞后脱节和受合作教学管理制度制约等现状进行归纳梳理,从五个改革措施入手,结合个案探讨,提出建立与企业多元对接、长效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提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新媒体对高职院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品质和效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有着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多维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单纯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规避缺陷。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搭建课程资源库、翻转课堂和设计混合式的课业评价,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优化,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课程教学效益,对于高校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西方行政学说史"以其丰富的人文价值与较强的感染力,在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公民人格、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思政价值的挖掘聚焦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但在思政价值发挥方面存在着西方国家发展经验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定位、历史分析轴线与新时代发展情境、抽象理论阐释与具体社会现实的价值偏差。为此,需要在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完善教学内容设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等三个方面予以引导。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混合式教学模式因有效融合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性的发挥、关注学生学习体验而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文章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探索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口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据此提出大学英语口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若干参考和借鉴。
新文科建设明确大学英语在新时代中的教学使命。文章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位原理和花盆效应原理对当下大学英语课堂供给生态进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一是供给生态中的生态因子存在生态错位现象;二是现有供给生态易产生"花盆效应"。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明确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与打破封闭的生态循环能建构有序运作且动态平衡的大学英语课堂供给生态,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广西历史文化悠久,有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且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教育实践中可采用问题导入式进行教学,具体说来可灵活采用认知式、分析式、策略式、实践式等几种问题导入式来开展,把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专题教学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传统的电子技术类实训课程以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学生难以把这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而且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文章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技术类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CDIO教学理念出发,引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内容进行实训,打破以班级、年级为授课单位的惯例,提出了不同年级联合实训,建立子项目组共同完成综合项目的合作实训模式。
自读课较之于教读课,重在学习方法的运用;较之于课外阅读,重在阅读能力的形成。要实现语文课"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目标,自读课是垒实基础方法的中间环节,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的有效途径,是阅读方法从"学"到"用"再到"延伸"的关键。在观摩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一课的教学后,对自读课如何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见解。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基石。词汇量小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也无法有效地交际。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有效的词汇教学,扎实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基于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原则和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文章以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设情境、解读史料、构建知识体系、联系现实和乡土历史等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正>~~
<正>《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45-1302/Z)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9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其中,"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18年被评为"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桂林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影响力大,是广西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特别是从辛亥革命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