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办日期: 1987年
刊期: 双月刊 主管部门: 桂林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主 编:谢 明
副主编:秦初生
电话: 0773-3975099(文科编辑室);0773-3975100(理科编辑室);0773-3975098 电子信箱: glxbbjb@126.com
传真:0773-397509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5-1302/Z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1-7070
红军长征过广西时,在桂北地区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留下了丰富的红军标语,内容涉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少数民族利益,带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为国家存亡而斗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当前,通过对桂北地区红军标语的研究挖掘,得出其具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等方面的德育价值。桂北各地的纪念馆陈列、学校德育教学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其德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立足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从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请专家进校园宣讲、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去景点参观体验、加大对社会实践综合考核力度等层面,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听、思、看、行、悟、写”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全方位挖掘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价值,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保证党和国家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党在桂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其经验,围绕新时代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出应从加强党的领导、宣传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立多层次递进型的学习组织、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以及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红色文化资源县有丰富内涵以及历史性、广泛性和可继承性等特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并应用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亲和力、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加强红色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开发与应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调查梳理、素材收集、平台建设和共建机制等工作。
通过网络爬虫软件采集携程、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网站刊载的永州游记及官方旅游网站发布的永州旅游宣传文本形成研究的数据来源,采用以ROST Content Mining 6.0软件为工具的文本分析法,从高频词、语义网络、情感三方面对比分析永州旅游感知形象与官方传播形象。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升永州的旅游形象。
新农人作为一个新兴的跨界群体,在农民创业就业、现代农业提质升级、优秀传统村落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新农人在创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分别从个人提升和外部环境优化方面提出对策,以提升新农人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成功率,让新农人能够在农村“留得下,留得住”。
民间历史文献是生成于民间、使用于民间和保存于民间的反映民间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历史文献不断被发掘、整理和出版,积累了丰富的整理经验,形成了民间历史文献整理的基本原则,即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学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开发、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民间历史文献资料,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型,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实现了研究方法的突破,为学术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把民间历史文献置于已有的史实中解读,并将其与传世文献以及其他文献相印证,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回目是章回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采用词频分析比较《三国演义》嘉靖本和毛评本的回目的异同。经考察发现,其回目继承史书“微言大义”的传统,蕴含着尊刘贬曹的倾向,这种简单的目录形式逐渐被作家淘汰。
萧纲的写景诗与传统意义上的写景诗不同,萧纲写景诗富有灵动而又静谧的意境,且意境构造呈现逻辑与反逻辑性交叉的动态过程。细究可见,萧纲写景过程有意构造情景和谐的画面,且多与空灵境界的升华休戚相关,并表现为主动靠拢的特征。基于此,萧纲写景诗风格与其宫体诗艳丽之风完全相反,于锤炼字句、情感表达上摆脱了绮靡之风,笔力干脆,表现出铿锵之气,意境开阔且富有想象力。
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也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本文结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课程特点,主要从家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及生态文明与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探索如何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相互融合,从而使专业课程承载更多的育人功能。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双创精神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必经之道。顶岗实习视角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路径有:加大“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力度;进一步发挥“三师”耦合育人作用;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的“大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优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顶岗实习“大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顶岗实习“大思政”教育平台。
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过程中“立德”必须放在首位,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物理教育专业力学课程的特点及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有效方法。
基于审美的教学思想是赫尔巴特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他并未系统设计与论证审美视域下的教学,学者对赫尔巴特基于审美的教学思想的研究明显不足。参考并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引入康德与席勒等人基于审美视域的教学思想,系统分析和补充赫尔巴特基于审美视域的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赫尔巴特在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学习理论,系统分析了赫尔巴特对审美世界理解的教学观与知识观,以便人们理解赫尔巴特基于审美视域下的教学思想。
本文从提升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厘清了“课堂革命”的内涵及“课堂革命”的必要性,并针对现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要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心灵革命”为引领,采取“内容革命”“方法手段革命”以及教师自身的“学习革命”等措施,回答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进行“课堂革命”的问题。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民富国强等具有重要意义。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理论和政策的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在劳动教育视域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构建可从优化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健全记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第二课堂工作机制、提升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力水平等方面开展,从而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助力。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成为热点。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总体目标,地方高校应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分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在劳动教育中要努力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真正在劳动教育中贯穿“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得教育效果最优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师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有科学、健全、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及完善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来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基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在阐述安全教育课程开展必要性的同时,探讨如何科学地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会出现焦虑现象,缓解或消除小班幼儿入园焦虑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幼儿园、教师和家庭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习作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习作教学应当启发学生思维。发散思维旨在激活潜隐在意识底层的素材,聚合思维则是收拢已经发散的思维,有收有放充分体现习作教学的辩证思维,也是习作教学指导应有的思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