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办日期: 1987年
刊期: 双月刊 主管部门: 桂林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主 编:谢 明
副主编:秦初生
电话: 0773-3975099(文科编辑室);0773-3975100(理科编辑室);0773-3975098 电子信箱: glxbbjb@126.com
传真:0773-397509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5-1302/Z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1-7070
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标识,也是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阐述了红色文化“三融入四注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三融入”即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通过文化熏陶、活动浸润,激活校园文化育人新动力。“四注重”即注重红色校史传承,让校园文化“有根”;注重识别体系建设,让校园文化“有魂”;注重校园文化空间建设,让校园文化“有形”;注重价值引领,让校园文化“有情”。
本文在阐释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开展红色文化服务价值意涵的基础上,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作为个案,对其开展的一系列红色文化服务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提炼,具体包括红色文献资源服务、红色阅读推广服务、红色影视展播服务、红色空间资源服务、红色展览展示服务5个方面,进而构建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红色文化“三融”服务体系。据此进一步探讨其服务成效与存在问题,即服务内容丰富,但智慧化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服务覆盖较广,但服务人群有待细分;服务形式多样,但服务场景化有待拓展。为此,可从用好数字技术、推进智慧服务,细分服务群体、采用分层服务,深化场景服务、拓展服务边界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服务水平。
红色校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类型。其中,红色校史物质文化资源包括革命先烈遗物、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校史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革命事迹、优良传统、革命精神等。本文通过梳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红色校史文化,探讨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具体路径有三:第一,激活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探索校内实践教学新形式;第二,拓展时空塑造大思政课,走出校门衔接社会大课堂;第三,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培育思政课实践教学新生态。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广西首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围绕突出政治引领、建立规章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和加强队伍建设四大主题,加强党建工作站建设,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组织育人优势和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多方努力,上下一心,成效显著;在建设党建工作站过程中获得一些经验,这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组织育人方式、推进党建工作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乡村民宿发展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振兴乡村的可行路径。近年来,衢州市乡村民宿产业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文化特色不够“特”、品牌建设不够“优”、产业集聚效应不够“佳”等问题,亟需从特色化、品牌化和集群化三个方面精准发力,以全面提升自身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通过探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百色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加强乡村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数据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数字全产业链模式,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产业人才数字素养和技能;完善乡村产业振兴保障体系,优化数字产业发展环境。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迭代,持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也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技术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生巨大变革,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分析,归纳四川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影响因素;建立了描述四川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影响因素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验证假设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内容整合、文化人才培育、制度保障建设以及营销渠道开拓对四川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广西作家光盘的历史小说《失散》是一部采用了“以故去者自述历史”的亡灵叙事方式,显现“让历史发光并照亮未来”叙事伦理的艺术佳作。小说《失散》通过三个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紧密联系的小故事,艺术性地还原湘江战役前后的历史真实,在叙述谢全富、谌天来等红军战士与大部队失散仍坚守革命信仰和革命理想的同时,也展现了蒋述德、邓月亮等普通群众拥护穷苦大众的部队——红军的群体经历和光辉人性;传承并弘扬了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彰显了作者“让历史发光并照亮未来”的叙事伦理特征和责任担当。
魏禧以《说引》统摄其所作之文的文体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意义。他的文体特征强调“标事约指”,旨在主旨凝练、叙述简约;“休戒箴切”,旨在情感真挚、劝诫到位“;辞达而理举”,旨在辞章畅达、道理显明。总体而言,魏禧“说”体文大致符合其总结的文体特点,并与其“积理练识”以作文、笔法“真简”且“辞达”、情感“真”而“醇”的文论观相契合。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8—2022年433篇语言服务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V6.1.R6可视化软件从关键词、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等方面对我国近15年语言服务领域研究现状与热点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语言服务研究发文量呈波浪式递增,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主题分为国际语言服务和国内语言服务两大类;主要研究机构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2008年以来我国的语言服务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4年侧重于翻译领域研究,关注翻译服务、翻译技术、中国翻译协会等研究热点;2015—2018年侧重于“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翻译研究;2019—2022年侧重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的翻译研究,语言服务研究在应急语言服务等垂直细分领域持续向深走实。未来我国语言服务领域研究须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坚持语言服务产业需求导向,持续提升语言服务研究层次,有效衔接国内与国际语言服务研究,推动我国语言服务研究的整体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适应性较强,逐渐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但国际中文线上教学仍面临着教材适配度较低、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虚拟空间导致师生课堂互动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本文从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探索多元化线上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线上师生互动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包含信息采访、资料整理、图书加工、读者服务和维护办公环境等。本文针对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培训指导、合理调配安排、完善激励机制、注重沟通合作以及平衡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等对策,以期提升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质量和综合素养,促进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Cherednik-Macdonald常数项恒等式是根系理论、多项式理论和量子群理论交叉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1982年,麦克唐纳受Zeilberger-Bressoud q-Dyson常数项恒等式的启发,提出了根系的常数项恒等式的猜想,并推出一个适用于各种根系的常数项恒等式。在此背景下,本文给出一个根系为类型C的Cherednik-Macdonald常数项恒等式的简洁证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桂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这些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桂林市中小学开展“情思乡音尚美育心”音乐美育模式创新实践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情思乡音尚美育心”音乐美育模式教学团队是一支集“研究、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多赢共进团队,教学团队立足民族地区传统音乐,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着力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以此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标。群文阅读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一种阅读认知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对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提升文化自信为导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通过科学设计议题、合理组建文本、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谛,培养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