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办日期: 1987年
刊期: 双月刊 主管部门: 桂林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主 编:谢 明
副主编:秦初生
电话: 0773-3975099(文科编辑室);0773-3975100(理科编辑室);0773-3975098 电子信箱: glxbbjb@126.com
传真:0773-397509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5-1302/Z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1-7070
湘江战役是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主力突破湘江后,被敌人击散以及战斗过程中负伤、掉队的红军战士滞留在了湘江以东的全州、兴安等地。湘江战役失散红军,年龄大多在15~24岁之间,以江西籍为主,文化程度较低,受伤较为严重,多数为红三十四师战士。他们大多数适应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并成家立业;他们的觉悟较高、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大多数都有好转,并得到了优待、抚恤和安置。对湘江战役失散红军的关注,彰显了党的初心与使命;对当下讲好红色故事,延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堰坝是流行于桂北地区的一种农田水利设施,在桂北人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被广泛地使用。在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央红军及其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利用当地堰坝多次实现快速渡江,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机动性。在红军抢渡凤凰嘴、驰援脚山铺等战斗中堰坝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是红军达成战术目标,并推动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突破国民党军队合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围绕红军抢渡湘江过程中利用的堰坝进行“点状”突破研究,不仅有利于从“新革命史”的视角丰富和完善湘江战役的研究内容,也是助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遗产实现保护性利用,促进革命老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斗争精神淬炼过硬干部队伍是不断完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以斗争精神淬炼过硬干部队伍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从夯实斗争的理论根基、推进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优化斗争的政治生态、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完善斗争的制度体系、推进干部队伍纪律建设,筑牢斗争的能力根基、推进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淬炼过硬干部队伍的赓续路径。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6.2.R6,结合文献研读分析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热点、前沿与发展趋势。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可知,近年来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热点为“实践”“大数据”“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媒体融合”“人工智能”;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近年来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前沿是“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关键词时区分析结果可知,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研究的发端期、发展期、深入期。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需加强研究主体的多元合作,构建核心研究队伍,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推进研究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本文以柳州三江程阳八寨景区为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围绕行为意向、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和过去行为五个变量,探讨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意愿及行为。结果表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行为、行为态度对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行为意向有直接正向的影响,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行为态度在知觉行为控制、过去行为影响其参与旅游发展的行为意向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而在主观规范影响其参与旅游发展的行为意向过程中未起中介作用。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数字农家书屋的功能定位和网点布局,阐述了数字农家书屋PPP模式建设的空间模型、资源配置、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探索了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助于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朱淑真是况周颐着力最多的女性词人,其关注朱淑真,不仅缘于强烈的女性意识、对朱淑真才华的欣赏以及不幸人生遭际的同情,更是希望通过对朱淑真词集的整理、生平的考据、品德的辩诬、作品的肯定来树立女性词学的典范,试图建立女性词的审美体系,从而构建女性词统,以推动女性词学的发展。
广西作家刘玉的《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是一部还原历史原态、呼应铭记历史、致敬革命先烈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运用纪实性的手法,展示了48位湘江战役亲历者、幸存者的口述内容和40余幅器物照片,既合理地利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又充分发挥建构的想象力,巧妙地嵌入大量充满建构性的自然景观。作品具有显著的“历史化”特征,以非虚构的文学写作方式还原历史原态,这既是对湘江战役史料的补充,也是作者致敬革命先烈的一次成功的文学创作。
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应然要求,是进一步丰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内容、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对乡村学校育人环境的需要。乡村定向师范生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促进乡村儿童发展能力、指导乡村家庭教育能力、发掘乡村社会育人资源能力等。因此,可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教学途径、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寻乡村定向师范生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期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要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变,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学为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字技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教师自我发展认知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能会引发技术崇拜以及数字伦理和技术安全问题等。这些现实困境的成因可以归纳为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思维偏差、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和相关教育主体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三个方面。为此,可从回归教育的人本价值导向、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供给、提高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等方面优化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策略。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秀山县两所小学,向4~6年级的416名农村学生发放问卷,并深度访谈其中的9名学生,以了解农村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重点分析社会情感能力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分不高,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低;女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整体优于男生;社会情感能力不存在年级差异;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显著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基于此,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培育“儿童友好型”校园环境,建立家校协作支持体系;第二,提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探索社会情感学习的学科融合;第三,构建性别包容的学习环境,实施性别敏感教育;第四,提倡“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理念,实施班干部轮岗制度。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本文以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为理论支撑,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基于G省A县和B县的925条乡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探究了乡村小学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一般,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影响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在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因其拥有独特的音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古筝演奏运用到音乐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本文从美育角度探讨了古筝演奏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并提出古筝演奏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四条路径,以期最大化实现美育价值。
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减量提质、科学性与趣味性、多样分层、生活性等原则,确保数学作业数量适当、难度恰当、内容有深度、结构有梯度、形式有广度。为此,教师可以从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设计适量的作业,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设计典型性作业,尊重学生主体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聚焦综合实践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等方面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体验。
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旨在引导幼儿回归大自然,释放自己的天性,全面感知、理解并探究自然,找回幼儿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其课程具有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丰富幼儿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等教育价值。结合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价值,幼儿园教师应当丰富园内自然环境,合理投放材料;构造亲自然园本课程体系,落实五育目标;开展特色亲自然园所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留下探索空间。
<正>《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N 45-1302/Z, ISSN 1001-7070) 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9年 荣获第六屆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栏目被评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18年被评为“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桂林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影响力大,是广西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特别是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许多节点都与桂林有关,形成了如抗战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中共桂林市委、市政府对发掘抢救、整理收集、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好桂林历史文化高度重视,要求充分挖掘、利用好桂林的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好桂林的历史文化。我校是桂林市唯一 市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是本刊的宗旨之一,故从2015年第1期起特设《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栏目,学校聘请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桂林市政府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院长、广西师范大学博土生导师唐凌教授来主持该栏目。栏目的开设旨在弘扬具有桂林特色的历史文化,延续历史特色,传承文化特色,展示地域特色,传播中华民族正能量,为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提供学术交流的展示平台。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史前文化、古代水利文化、古代石刻文化、古建筑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欢迎有志于研究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同时我刊也希望得到热爱桂林历史文化的仁人志士的指导和帮助。联系人:秦初生(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传真/电话: 0773-3975098 (办),电子信箱: qingehsh@163.com